湖仓一体为何成大厂标配?构建数据中台的核心逻辑解析

阅读人数:147预计阅读时长:5 min

说到“数据中台”,这几年真是火得一塌糊涂。

一边是技术圈讨论它能不能让“数治一体、助力经营决策”,

一边是业务部门天天问“我们不是有数据仓库了吗?

为啥还要搞个中台?搞完中台为啥又说要接入数据湖?”

今天本文就来讲清楚一件事:

为啥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厂,在构建数据中台的时候,都开始主张“湖仓一体”?

不就是数据嘛,有个仓库不就完了吗?还整啥“湖”?

这俩到底有什么不同?融合起来又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?

湖仓一体的概念

一、先捋清楚:数据湖和数据仓库,到底有啥区别?

很多人一听“湖”和“仓”,脑子里就蒙了。

不就是存数据吗?为啥名字还不一样?

1.1 数据仓库是啥?

咱们先说仓库,简单点说:

数据仓库(Data Warehouse)= 干净的、结构化的、用于报表分析的数据集合。

它有几个关键词:

  • 结构化:表格、字段、数据类型都明确;
  • 经过清洗:脏数据、重复值都提前处理好了;
  • 用于分析:适合做报表、BI看板、统计分析。
数据仓库

仓库就像一个超市的货架,每个商品都有标签、分类、价格,摆放整齐,方便你随时查找。

它的优点是稳定、标准、快,适合日常报表分析、经营看板这些常规需求。

但也有缺点:格式太固定,不灵活、处理大数据/非结构化数据吃力。

1.2 那数据湖是啥?

数据湖(Data Lake),就像是个超级大的池塘,啥水都能往里倒。

  • 结构化的(比如Excel表)
  • 半结构化的(比如JSON、日志)
  • 非结构化的(比如图片、音频、视频)

全都能先放进去,不要求你马上整理。

数据胡是什么

数据湖 = “先存起来再说”的一片大水塘,任何数据都能放,等后面需要的时候再慢慢处理。

它的优势是:

  • 容量大:啥都能装,成本低;
  • 灵活:支持AI训练、大数据挖掘,原始数据保留;
  • 适合探索性分析:比如你想挖掘用户行为、跑机器学习模型,湖更适合。
数据胡的优势

缺点,就是太自由了,如果没人管,数据湖分分钟变“数据沼泽”——你自己也找不到东西了。

二、那“湖仓一体”到底是啥意思?

湖和仓听起来像对立的两种架构,一个自由、一个规矩。

但聪明的大厂发现:这俩不是你死我活,而是互补的。

于是就出现了“湖仓一体”这个概念,说白了就是:

让数据湖的灵活性 + 数据仓的标准性,一起用上。 让仓库的数据更丰富、让湖的数据更可用。

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图书馆+图书回收站的结合体:

  • 数据湖是图书回收站,所有书(数据)都能先扔进来;
  • 数据仓是图书馆展厅,精选内容经过分类和整理,专供读者(业务)查阅。

你不需要每本书一来就放上展台,但也不能只收书不整理。

这就有了“湖里沉淀原始数据,仓里服务标准分析”的逻辑。

湖仓一体的架构图

三、为什么大厂都开始“湖仓并用”?有几个实打实的原因

3.1 数据来源太多,仓库装不下了

以前企业的数据,基本都在业务系统里,比如ERP、CRM、POS系统,结构也都比较规整,建仓库没问题。

但现在呢?看看都有哪些数据进来了:

  • 小程序日志、APP埋点
  • 视频、音频、用户评论
  • IoT设备上传的传感器数据
  • 网络爬虫抓的网页数据
  • 第三方平台的数据对接(抖音、拼多多、微信)

这些数据不仅多,还格式五花八门,你根本没法直接建表、塞进仓库。

所以最现实的做法是:先丢进“湖”里。

等到业务有需求了、搞清楚要分析什么,再做建模、清洗、放进仓。

这就实现了数据的“分层治理、按需使用”。

3.2 分析需求变复杂了,仓库应付不过来

传统的数据仓库更适合做标准报表、月报、周报、经营看板,但现在业务不满足于“看看数据”了。

他们还要:

  • 跑推荐算法(比如给客户推商品)
  • 搞用户行为路径分析
  • 训练机器学习模型
  • 分析海量日志、点击流数据

这些都不是仓库能高效搞定的事,得靠湖。

所以你就看到:仓负责“稳”,湖负责“广”与“深”。

仓、湖各司其职

大厂的数据平台都在做一件事:

报表、分析靠仓库;建模、探索靠数据湖。 需求成熟了、数据稳定了,再把湖的数据“投递”进仓。

3.3 成本控制:湖比仓便宜太多了

这一点也很现实。

  • 存在仓库里的数据,结构复杂、计算性能高、资源也贵;
  • 数据湖则是大对象存储,比如用HDFS、OSS、S3,成本远低很多。

你可以把数据湖当成“冷数据的仓库”,不是不用,而是先不管。

比如日志、历史记录、用户行为数据这种,海量但并不天天用,就放湖里,省钱又省空间。

只有在确实要做分析时,才搬进仓里做建模、跑数。

3.4 不同角色用数据的方式不一样

  • BI分析师、管理层要的是“干净、统一”的数据,用仓;
  • 算法工程师、数据科学家要的是“全面、原始”的数据,用湖;
  • 数据工程师负责中间治理,调度湖与仓之间的流动。

湖仓一体,其实也是解决不同团队“用数方式不同”的一种架构思路。

四、那“湖仓一体”到底怎么落地?说点实操的

说实话,“湖仓一体”听起来好听,真正落地却不容易,主要得解决以下几个核心问题:

4.1 建立统一的元数据 & 数据目录

不管是湖里的数据,还是仓里的表,都得“有名有姓”才能找得到。

所以大厂第一件事就是建立统一的元数据管理平台,包括:

  • 字段名、字段含义
  • 数据来源、处理路径(血缘)
  • 数据负责人
  • 更新时间、更新时间频率
  • 可用程度打分

这样,数据湖里的数据也能“看得懂”,仓库里的表也能“信得过”。

应用元数据梳理平台

FineDataLink在多个场景中展现了其强大的元数据管理能力:

实时数据传输:在金融和电商等需要实时数据分析的行业,FineDataLink能够快速传输和处理数据,支持实时决策。

数据调度:在制造和物流行业,FineDataLink通过自动化调度优化资源配置,提升运营效率。

数据治理:在医疗和政府等领域,FineDataLink帮助构建数据治理统一入口,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合规。

4.2 统一计算引擎和接口(Lakehouse理念)

现在很多大厂都在尝试用统一引擎,比如 Apache Iceberg、Delta Lake、Hudi 这些开源方案,或者用阿里云的 EMR、MaxCompute 这些大数据平台。

目的就是——

不管你数据是在“湖”里,还是“仓”里,我用一个SQL接口就能查。

这种技术叫 Lakehouse(湖仓一体架构),已经在字节跳动、阿里、腾讯、美团等大厂广泛落地。

4.3 做好数据分层治理

别一上来就把所有数据都“扔湖里”就完事儿了,那就真成“沼泽”了。

要建立分层模型,比如:

分层模型

湖是数据的“中转站”,仓是业务的“交付点”。

五、结语:湖仓一体,不是跟风,是趋势

最后总结一句:

企业数据架构的演进,从最早的“Excel + 报表系统”,到“数据仓库+BI”,再到现在的“湖仓一体 + 智能分析”,这是技术和业务共进的必然产物。

不是为了跟大厂学架构才搞“湖仓一体”,而是你的业务需求、数据类型、分析深度,已经超出了传统仓库能提供的能力。

只有湖仓结合,才能做到:

  • 既能接得住所有数据(数据湖)
  • 又能用得上高质量数据(数据仓)
  • 还能服务不同角色的数据需求(数据中台)

所以,不是大厂“爱折腾”,而是他们真的走在了你未来会走的路上。

帆软软件深耕数字行业,能够基于强大的底层数据仓库与数据集成技术,为企业梳理指标体系,建立全面、便捷、直观的经营、财务、绩效、风险和监管一体化的报表系统与数据分析平台,并为各业务部门人员及领导提供PC端、移动端等可视化大屏查看方式,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与需求响应速度。

FineDataLink是一款集实时数据同步、ELT/ETL数据处理、离线/实时数据开发、数据服务和系统管理于一体的数据集成工具。更多精彩功能邀您体验,您可以访问下方链接或点击组件,试用FineDataLink,解决企业中数据从任意终端到任意终端的处理和传输问题,让流动的数据更有价值!

更多FineDataLink详情:https://www.fanruan.com/solutions/fdl

评论区

暂无评论
电话咨询图标电话咨询icon产品激活iconicon在线咨询